天津安防资质网

新闻动态

一城一线汇古今 北京中轴线开拓新篇

发表时间:2024-07-29 10:47

   元代奠基,明清塑形与调整,近现代发展并守护……自始建以来,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,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走向成熟的卓越典范,彰显着中华文明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延续性。

   7 月 27 日,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申遗项目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通过决议,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至此,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至 59 项。


   纵贯千年 古今辉映


   在北京正阳门箭楼外,前门五牌楼一带,一个临时的保护方舱内,正阳桥遗址正逐渐展露其神秘面容。


   历经考古挖掘,饱经岁月洗礼的正阳桥桥洞清晰呈现,在东南角雁翅泊岸上,有一座石质镇水兽静卧着,其嘴角、脊背、头部犄角等处的纹饰美轮美奂。


   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表示:“正阳桥乃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规模最大的桥梁。这座镇水兽体型庞大,与正阳桥的规制相互呼应。数百年来,它的位置从未改变,为我们精准复原正阳桥的空间位置提供了关键坐标。”


   近年来,通过考古挖掘、文物腾退保护利用以及文物修缮等工作,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画卷变得愈发真实、立体,历史细节得以揭示,历史风貌得以恢复,历史内涵愈发丰富。


  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,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 7.8 公里的庞大建筑群与城市空间的组合体,它将各类历史遗存巧妙地串联起来,其多元的空间组织为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。


   北京中轴线北端是钟鼓楼,向南依次经过万宁桥、景山、故宫、端门、天安门、外金水桥、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、正阳门、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,直至南端的永定门;太庙和社稷坛、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分布在两侧。


   张利芳称:“近年来,作为 15 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,考古成果显著。除了正阳桥遗址,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、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,都证实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事实,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可信度。”


   从正阳桥启程,一路向北,700 多年历史的万宁桥至今仍保持着自元代以来的交通功能,证明了元、明、清三代中轴线的重合关系。岸边垂柳依依,池中荷花绽放,与这座古桥相互映衬,吸引众多游人拍照留念。


   吕舟指出,北京中轴线传递着中华文明所坚守的“中”“和”哲学理念,其建筑与景观着重展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。


   古韵焕新 传承不息


   踏入北京中山公园,古木参天,绿草如茵,曾经的皇家祭祀之地环境清幽宁静。


   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介绍:“这里是北京首个由皇家坛庙转变为城市公园的地方——社稷坛,也是北京中轴线走向公众化的开端。”


   据相关史料记载,理想国都的核心布局可概括为“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。太庙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,体现了“左祖右社”的理想都城规划模式。


   从明朝留存至今的社稷祭坛由青白石砌成,祭坛上依照东青、南红、西白、北黑、中黄铺设五色坛土,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赏。


   盖建中说:“古时是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’,如今则是文化遗产全民共享。”近年来,中山公园加强了对社稷坛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,举办了中山公园社稷文化展、中山公园园史展、中轴线主题影像展等,通过实物、历史资料、老照片等形式讲述生动的历史文化故事;还开展了文化进校园活动,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弘扬古都文化、红色文化、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。


   经过多年的公众化转变历程,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、故宫、太庙、天坛、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,均已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。


   国家博物馆、人民大会堂遵循居中、对称的原则,展现了对北京中轴线建筑景观秩序的尊重,反映出中国传统规划原则、建筑审美倾向在当代的延续。


   当夜幕降临,站在鼓楼二层向南眺望,沿着北京中轴线延伸的地安门外大街上,经过外立面改造、风貌恢复的各类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璀璨夺目。


   北京钟鼓楼是“后市”区域的标志性建筑,与天安门、端门、故宫共同构成的朝堂空间,完美展现了中国古代“面朝后市”的理想都城规划模式。元代时,地安门外大街曾是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区之一;如今,这条大街沿线依旧遍布着众多商业店铺。近年来,北京从功能业态、建筑风貌等方面制定保护管理措施,鼓励发展与街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相关的业态。


   在地安门外大街经营中式服饰店的路建中表示,富有历史韵味的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,也给自己的店铺带来了兴旺的生意。


   时代课题 北京智慧


   阳光明媚的夏日,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前,游客络绎不绝。近年来,通过腾退保护,天坛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极大恢复,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。


   近年来,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推进。自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16 年~2035 年)》发布以来,“老城不能再拆了”逐渐成为社会共识。


   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,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,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但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优的保护,也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。


   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白米社区居民张炜感慨:“老北京的胡同、四合院得到了更好的呵护,让我童年的记忆不会因城市的快速发展而消逝。”


   北京加速运用数字化手段,为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能量:搭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,为中轴线的保护、管理、展示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;建立“多模态”的数字资源库,探索中轴线数字资源在音乐、游戏、文创衍生等多元文化艺术场景中的应用……


   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(世界文化遗产司)司长邓超表示:“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涵盖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,还包括保护协调机制的构建、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、阐释展示体系的搭建。”在北京中轴线 10 多年的申遗进程中,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。


   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 10 多年的意大利汉学家麦克雷说:“古今交融的北京中轴线令人陶醉。我喜爱沿着中轴线骑行,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


   邓超说:“北京中轴线承载着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。未来,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,让公众能够近距离接触、清晰观赏、深入理解。”


   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X 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,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

客服

留言